為深刻領(lǐng)悟焦裕祿精神深刻內(nèi)涵, 近日,石油學院“焦桐千頃澄碧,胡楊千里傳承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,開展“學習焦裕祿精神”社會實踐活動。
1、追尋焦裕祿精神:夢里張莊
張莊村位于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鎮(zhèn),曾是治理風沙、鹽堿、內(nèi)澇等災害的第一線。1963年,焦裕祿同志擔任蘭考縣委書記期間,帶領(lǐng)干部群眾在張莊開展了大規(guī)模的治沙工程,成功治理了風沙災害,奠定了蘭考長遠發(fā)展的基礎(chǔ)。2014年3月17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張莊村考察。
實踐團成員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走過的“幸福路”,參觀了張莊的焦裕祿廉潔文化園和鄉(xiāng)情記憶館。焦裕祿廉潔文化園展示了焦裕祿同志艱苦樸素、廉潔自律、不搞特殊化的精神和作風。鄉(xiāng)情記憶館記錄了張莊治理風沙、鹽堿、洪澇等災害的過程。一件件飽經(jīng)風霜的物品、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圖片、一個個生動真實的故事,將實踐團成員們帶入了焦裕祿同志帶領(lǐng)蘭考人民治理“三害”的震撼現(xiàn)場和焦裕祿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輝一生。
通過與張莊村村民交流,實踐團成員了解到,焦裕祿對于許多人來說,不僅僅是一個名字,他是一種無私奉獻、艱苦奮斗的典范,是不畏艱難、勇于擔當?shù)木?,他激勵著張莊村的人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不斷前進,最終取得勝利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(diào):“焦裕祿精神跨越時空,永遠不會過時”。張莊村的成功不僅是因為物質(zhì)上的富足,更是因為精神上的豐盈,彰顯了焦裕祿精神在新時代的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。
2、追尋焦裕祿精神:蘭考縣展覽館
當年,焦裕祿在蘭考貧瘠的土地上,親手種下一棵泡桐幼苗,也播撒下千頃澄碧的希望。如今這棵泡桐樹仍然枝繁葉茂,人們親切地稱為“焦桐”。2009年4月1日,習近平總書記赴蘭考瞻仰“焦桐”后,在不遠處親自植苗、培土、澆水,栽下一棵泡桐,希望生生不息的焦裕祿精神在神州大地永遠傳承、永放光芒。
2024年7月16日,實踐團成員追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,來到了蘭考縣展覽館。在這里,實踐團成員看到了已長成參天大樹的“焦桐”,不禁想起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過的話:“焦裕祿精神孕育形成在洛礦,弘揚光大在蘭考。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,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?!?/p>
3、追尋焦裕祿精神:焦裕祿紀念館
2014年3月17日,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參觀焦裕祿紀念館的過程中,曾說:“盡管看的聽的都比較熟悉,但我還是想多看一看、多聽一聽,因為這里的每一件實物、每一個故事,都能引起我的心靈共鳴”。
2024年7月16日,實踐團成員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的步伐,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焦裕祿紀念館。在這里,實踐團成員與山東理工大學的社會實踐團隊聯(lián)合開展了一系列尋訪活動。依托參觀焦裕祿紀念館、齊誦《念奴嬌·追思焦裕祿》、聯(lián)合采訪、重溫入團誓詞等系列活動,兩校實踐團成員共學焦裕祿先進事跡、共悟焦裕祿精神深刻內(nèi)涵。
歲月流逝,精神永恒。焦裕祿,一個光輝而不朽的名字;焦裕祿精神,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,將薪火相傳,永不過時。在實踐過程中,實踐團成員清晰了解了焦裕祿事跡,深刻認識到了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價值。大家紛紛表示,將主動弘揚焦裕祿精神,以“志不求易、事不避難”的擔當精神勇?lián)茉磸妵鴷r代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