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節(jié)奏 慢生活(7)
在記憶的光影中捕捉風景,在流動的歲月中感受風情。在快節(jié)奏的生活之外,讓心慢下來,學會欣賞與享受。
快節(jié)奏的生活中,學會感知美,感悟生活,今天,跟大家一起來欣賞這篇《文盲不可怕,美盲才可怕》
吳冠中說:“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,但美盲很多?!?/p>
現(xiàn)在很多人窮,窮的不是物質(zhì),也不是文化,而是審美。
沒有恰當?shù)膶徝?,生活剝露出最務實最粗俗的一面,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后,生活越來越無趣、越來越枯萎。
木心說:“沒有審美力是絕癥,知識也解救不了。”
文盲不可怕,美盲才可怕。
林少華是我喜歡的翻譯家,
《挪威的森林》譯得很精彩。
最近讀他的隨筆集《異鄉(xiāng)人》,
其中有個細節(jié)令我莞爾——
“某日早上,我悲哀地發(fā)現(xiàn),
大弟用叫‘百草枯’的除草,
把院落一角紅磚上的青苔噴得焦黃一片,
墻角的牽?;ū凰幬秲貉媚桀^耷腦。
問之,他說:‘青苔有什么用,牽?;ㄓ惺裁从?,吃不能吃,看不好看!’
悲哀之余,為了讓他領悟青苔和牽?;ǖ拿?,
為讓他體味‘苔痕上階綠,草色入簾青’的詩境,
我特意找書打開有關圖片,
像講課那樣興奮地講了不止一個小時。
不料過了一些時日,他來園子鏟草時,
還是把籬笆上開得正艷的牽?;ɡ魉鬟B根鏟除。
我還能說什么呢……”
林少華一聲長嘆“我還能說什么呢”,
不由讓人想起一句成語:夏蟲不可語冰。
一次,蔣勛帶著宏碁電腦創(chuàng)始人施振榮,
去希臘看阿波羅神殿。
走了幾小時山路,很辛苦。
到達目的地,施振榮一臉錯愕:
“我們走了這么多山路,難道就是來看六根柱子,還有三根是斷的?”
蔣勛說:“施先生,你一路上說,
要創(chuàng)造自己的品牌,什么叫品牌?
如果阿瑪尼是品牌,香奈兒是品牌,
那么這個柱子就是希臘兩千年的品牌。
你在臺北、莫斯科、紐約、北京,
都可以找到這個柱子,
全世界很多國家的國會大廈,都依循希臘柱式?!?/p>
但施振榮說:“走幾小時山路,難道就為了拍張照?”
施振榮覺得這“太不劃算了”,
這次,蔣勛就只有笑笑了。
木心先生說:“沒有審美力是絕癥,知識也解救不了?!?/p>
誠如此言。
“沒有審美力是絕癥,知識也解救不了?!?br/>
第一次讀到木心先生這句話時,
就想起一位朋友問我:
“這是什么茶杯???”
我回答后,他嘖嘖地說:
“哎呀,干嘛還要特意買呢,
用喝水的杯子泡茶不也一樣喝嗎?”
看到茶葉,他也一個勁感嘆:
“你買那么多茶葉干嘛?
喝來喝去,還不是水?還那么貴!
喝完只剩一堆爛葉子,太不劃算了!”
我笑笑說:“買一套不算昂貴的茶具,
是為了布置一個讓我滿心歡喜的茶席。
一泡茶7克,可以沖泡20次,
每泡最少20分鐘,一斤茶可以喝70次,
也就是說我可以喝460個小時,
我買的是460個小時的愉悅心情和自在狀態(tài)?!?/p>
他嘴巴一撇:“反正我覺得不劃算。”
我心里只能來一句:“我竟無言以對”。
五歲時,我們?yōu)榱俗揭恢缓?br/>
而跑了兩公里的稻田。
十歲時,我們?yōu)榱艘恢П苛埽?/p>
而問遍了大街小巷的商店。
十七歲時,我們?yōu)榱艘粋€喜歡的人,
而傾盡所有飛往一個陌生城市。
但現(xiàn)在,有人叫我們?nèi)タ茨晟贂r渴盼的海,
我們卻說:樹下有塊石頭,還跑去看海干嘛?
我們越來越喜歡說一句話:“湊合湊合得了!”
湊合的工作,湊合的婚姻,湊合的朋友……
我們湊合著生活,別人也湊合著給予評價,
我們的周圍就這樣被“湊合”包圍。
出于自我美化的本能,
我們還發(fā)明了一套價值體系,來肯定自己的生活。
“關上燈都一樣”,“跟誰過不是過”,等等。
我們輸給了眼前的茍且,
還用否定遠方來尋求安慰。
看到別人登山,我們不是敬佩,而是否定:
“上去干嘛,上去你也得下來?!?/p>
“有這工夫,不如去看個電影?!?/p>
“珠峰上的風景,畫冊上也有?!?/p>
我們就這樣成了美盲,失去了欣賞美的能力。
現(xiàn)在很多人干一件事,
首先會問“這有什么用”,
但很少去想“這有什么趣”。
而在歐美,大多數(shù)人的最高追求就是有趣。
大家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是:這是一個有趣的人。
人活到最后,有趣比有用更有意義。
因為有趣,我們生命才豐盛優(yōu)雅,我們才不會成為生活的奴隸。
杰克?倫敦說:“人應該生活,而不僅僅是生存。”
人活著的意義在于享受生活,
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,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。
美學家張世英說:“人生有四種境界:欲求境界、求知境界、道德境界、審美境界。審美為最高境界?!?/p>
所謂審美境界,就是要審美地生活,就是要活得美。
而要想活得美,首先要懂得停、學會慢。
找個地方發(fā)發(fā)呆,
居然抬頭望見了滿天星斗。
清晨推開窗,寒意料峭,
卻聞到了遠山木葉的芬芳。
立冬那天,深夜側(cè)耳細聽,
竟然聽到了樹葉沙沙的聲音,
那不就是冬天到來的腳步嗎?
蘇軾說:“惟江上之清風,與山間之明月,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無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,而吾與子之所共適?!?/p>
一慢,我們的生活就會立刻美起來。
童話《小王子》里有段對話觸動人心。
小王子馴養(yǎng)狐貍后,第二天又去看它。
“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?!焙傉f,
小王子問:“為什么?”
“比如,你下午四點來,那么從三點起,我就開始感到幸福。時間越臨近,我就越感到幸福。我就發(fā)現(xiàn)了幸福的價值……所以應當有一定儀式?!?/p>
“儀式是什么?”小王子問。
“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,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?!焙傉f。
想活得美,就要懂得制造儀式感。
儀式感對于生活的意義在于:它能喚醒我們對內(nèi)心的尊重,因而去尊重生活。
我們之所以覺得生活無聊無趣,
往往就是因為缺少了這份儀式感。
要想生活變美,就得花點心思制造儀式感。
領到第一份薪水,買個禮物犒賞自己。
每周一,給辦公桌空瓶換上一束鮮花;
每周末,在暖陽下享受美美的下午茶;
…………
生活,總是充滿壓力和苦痛,
但加入一點儀式感,就會五彩斑斕起來。
真正的幸福,不一定是去做驚天動地的大事,
而是懂得發(fā)現(xiàn)生命中的小美好,把每天的日子過成詩。
一位朋友問我:
“我女兒5歲了,是學鋼琴還是小提琴好?”
11點下班的你,多抱抱女兒,比較重要。
因為所有藝術講的都是人的故事。
一個孩子如果不記得父親的體溫,
她將來看畫、聽音樂都沒有感動。
如果沒有人的記憶,藝術對她而言只是賣弄而已?!?/p>
我們之所以是美盲,
就是因為常常忽略了人與人的感覺。
美學上有個重要原則,叫“他人原則”。
木心有首詩叫《知與愛》,便是他人原則的代表。
“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,
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,
這是‘知’。
我曾經(jīng)活在他人身上,
他人曾經(jīng)活在我身上,
這是‘愛’?!?/p>
何為美?美就是找回人與人之間的感覺。
節(jié)目制作:崔嘉蘭、劉家鈺
編輯:夏志道